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看待你的大学老师第一学历比你要低很多?


又值开学季,学生、教师们的“本职工作”都渐渐走上正轨,而一则陈年旧话题又再次出现在了知乎热榜上,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如何看待你的大学老师第一学历比你要低很多?


图源:知乎


“第一学历”这个话题可谓是老生常谈了,近年来更是因为高学历人群的逐渐壮大而常常被推至风口浪尖引起热议。


2021年9月29日,教育部在回答网友关于“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的问题时明确回复称: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图源:教育部


早在2014年8月,教育部就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并提到: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尽管如此,民间仍常把第一次普通全日制学历称为“第一学历”,而大家对这个“第一学历”的态度也往往两极分化,一方认为“第一学历”十分重要,应该重视一个学子十八年苦读的成果,而另一方则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学历歧视的行为,并且对于人才的健康成长具有一定的负面效果。


《南方都市报》的一篇评论曾写道:“本科进入名校的学生不用努力,也可凭‘第一学历’获得竞争优势,他们还会继续努力学习吗?那些高中毕业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能扭转‘第一学历’劣势,就会有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文章反思了对于“第一学历”的错误认识,强调评价人才不应太过片面,不要让学子以为取得了好的“第一学历”便“高枕无忧”或“无力回天”。


同时,还有许多其他媒体不断在为学历歧视现象发声,然而这种现象仍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场景一教师遭遇学生“第一学历”歧视


其实就如上述知乎话题所提到的,问题本身已经充满了学历歧视的意味,然而要说引起最大关注的学生对教师“第一学历”歧视事件,时间要倒回到2021年。


2021年10月,“北大博导发过 50 多篇论文,拿过国家杰青,竟被本科生嫌弃第一学历低”事件在网上引起一片哗然。一位自称获得推免资格,有机会保送到北大数学系读研的本科生,在查看北大师资情况时,认为该院系有位博士生导师的本科与硕士毕业于比较普通的大学,学历水平过低,故在社交平台提出“希望北大整顿师资”的建议。


但北大的师资真如这位本科生所言,“不如深圳中学”吗?


根据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官网显示的信息,这位教授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发表相关领域的论文 50 余篇并获国内外多个奖项,任三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北京计算数学学会秘书长。这样的履历,担任一位博士生导师绰绰有余。


换言之,要想找导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去了解每位导师的成就,看他们发的论文、专著、课题项目,而不是先去看导师的“第一学历”。


而且就算你发现这位导师的第一学历不够亮丽,也应该首先想到的是在如此内卷的社会,“得有多么可怕的实力,才能支撑一个人到北大任教”。


毕竟要成为博导,不光自己顺利硕博毕业有产出,还要几年的博士后经历,再使出浑身解数拿到教职,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硕导、博导,最终评上教授,一路都要不停地产出硬货,没有一步是容易的。


当然,随着几乎一边倒的舆论,证明学生歧视教师“第一学历”的情况还是相对少见,更多的还是硕/博士求职时遇到的“第一学历”歧视。



场景二博士遭遇求职“第一学历”歧视


去年9月学术桥文章中曾提到过,我们收到一位Y博士的求职申请,希望通过学术桥平台找到一所适合他的高校。在沟通过程中,Y博士坦言:


“已经投递了不下百份简历,但收到的面试邀请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份面试也以失败告终。拿到博士学位有多激动,现在就有多失落。


一度怀疑是自己的专科学历拉了后腿。也曾鼓足勇气问过面试老师,到底差在哪里?面试老师也隐晦提到学术经历稍有欠缺。说到这里,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就是败在了‘第一学历’上。


在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的往期节目中,也就企业招人“第一学历偏好”进行了探讨。有嘉宾坦言自己因“第一学历”不亮眼,“海投”屡屡碰壁险些找不到工作。


也有“第一学历”不佳的硕士表示,去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告诉他“不好意思,我们只看第一学历”,便婉拒了这名毕业生。


学者的类似担忧在之前学术桥举办的视频招聘会-提问环节也曾被提出,多位学者在向人事处老师提问时都问到:是否会考察面试者的“第一学历”?


令人长舒一口气的是,得到的都是人事处老师否定的答案,校方明确表示并没有“第一学历”的说法,学校更在意的是人才的科研、教学水平。



回头看薛定谔的“第一学历”


尽管官方多次强调没有使用“第一学历”的概念,然而现实社会却一次又一次出现薛定谔的“第一学历”。


其实单就“如何看待你的大学老师第一学历比你要低很多?”这个话题来说,并没有太大的讨论意义,能够成为大学老师,一定在学术、科研等方面有着满足相应标准的成绩作为基础。换言之,如果当初人事处的老师也非常在意你老师的“第一学历”的话,那你的老师则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来换取现在站在你面前的资格,你不应该为他而感到骄傲吗?


显而易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并非所有成就斐然者都有光鲜的“第一学历”。仅就学术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科研领域而言,不少两院院士的“第一学历”都不耀眼。中科院院士陈竺的“第一学历”仅为中专;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在浙江煤炭工业学校取得“第一学历”;在疫情防控中为人所知的中疾控主任高福院士,其本科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这所院校并未入选人们熟悉的“双一流”“985”或“211”。


放眼世界,科研人才的发展潜力也并不与“第一学历”深度绑定。盘点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单,不难发现,获奖者的“第一学历”和“出身”多种多样。《泰晤士高等教育》曾发文分析2020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8位获奖者的本科学历,发现只有一位本科毕业于牛津剑桥或常春藤联盟这一类全球顶尖高校,多位获奖者的“第一学历”是在新兴院校、小型大学或文理学院取得的。


引用知乎此问题下一个匿名网友的高赞回答:


图源:知乎


我想起我读博的时候,有个牛津的华人正教授,很厉害,顶刊paper一堆,属于我们领域中的佼佼者,讲课也不错。


当时看了一下他的简历,发现他在国内长大的,没上过本科,专科毕业。


另一位国内 985 某著名教授,木匠出身。


还有北大某院士,学历本科,没读过研究生。


当时对他们敬仰万分,以他们为榜样更加勤奋努力。现在我也做大学老师了,C9(华五某高校)的大学老师,知道了科研有多辛苦,名校有多卷,对他们的经历和成长过程就更加敬佩了。


英雄不问出身。


你怎么看世界,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你对于“第一学历”怎么看?



源:综合自知乎、教育部、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学术桥往期推文等

责编:Hannah

审核:云顶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欢迎投稿,来稿和内容合作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不发论文评教授,更难?
明确允许!高校教师,从企业获取报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